2月,雨水时节刚过,初春的西双版纳勐海县布朗山,阳光倾泻,撒满山坡,茶树碧绿的嫩叶在阳光下透着莹润的光。随着"大益乡村振兴行动"的推进,布朗茶农的生活也正像这满山的茶树一样,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树吐春芽 旧居换新 茶山春意盎然
时值初春,位于勐海县的茶山上,茶农住房改造工程一期主体已完工,即将粉刷交付;二期工程全面启动,旧居被拆除,正进行土地平整;三期工程已纳入规划,后期将有序推进。首批茶农新居将在三月中旬交付使用,布朗山全部茶农新居工程将在今年雨季来临前完工。届时,茶农将搬入新房,林地及保护区红线内的旧房将永久拆除,恢复绿植。
2022年初,大益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张亚峰多次带队调研,走访农户,了解他们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当了解到茶农住房简陋、用电不便等情况后,以爱牵引、面向未来的"大益乡村振兴行动"迅速实施了起来。
同年,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携手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大益乡村振兴爱心基金",正式开展"大益乡村振兴行动"."行动"计划在5到10年内,投入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扶持西双版纳州普洱茶原料产区茶农,特别是勐海普洱茶产区的外来茶农。
据介绍,"行动"将重点为267户外来茶农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品质,通过水、电、路三通设施提升,为他们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目前,茶农住房改造一期工程进入尾声,已为勐海县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开展11户茶农房屋建设,为布朗山布朗族乡开展15户茶农住房建设。
一路参与和见证"大益乡村振兴行动"的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秘书长高云飞表示,"2023年,基金会将继续推进茶农居住工程和水电路工程的建设,二期将再为约45户茶农改善居住环境,为乔迁新居的住户建设配套设施,实现水电路三通,开展建设茶农食堂等惠农工程。"
政府主导 基金会为桥 多方赋能乡村振兴
三十年前,勐海县茶农们开山种茶。为方便管理茶园,他们就近搭建简易住所。但按照新的国土规划,这些住所都在林地范围内,不符合土地使用规范;加之住所分散,生活用电、排污等设施都亟待改善。
为规范用地,方便茶农管理茶园,西双版纳州及勐海县国土、林业、环保部门多次研究,经精准测绘,确认了可建盖茶农新居的建设用地范围;而以往在林地范围内的茶农旧居将逐步拆除,并恢复为林地。此次茶农住房改造工程具体推进主体正是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
高云飞表示,"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在项目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积极和政府及牵头部门协作,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努力探索一条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路径。"
谈起第一期茶农新居修建的细节,高云飞和布朗山茶农张保强感慨万千。在设计新居图纸时,既要考虑到生活起居、污水处理和供电等因素,还要充分尊重茶农意愿,基金会的团队和茶农们反复沟通、调整,才最终确定了方案。
茶农新居是一家一栋的独立两层小楼,上下一共百余平米,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统一供水供电,烧柴的灶台逐渐淘汰,原来盘错在空中的供电线路引入地下,雨污进行分流,每户人家都有化粪池,生活污水将统一处理。
新居建成后,水泥路通到房前,分散在各个茶园的茶农们相对集中居住,屋后是满山碧绿的茶园,屋前是满眼青山。
布朗山一期茶农住房改造工程主体已完工
产业稳定 茶农有盼 布朗茶山生机勃勃
晴朗的二月午后,布朗山上暖意洋洋,茶农李改焕和张保强夫妇正坐在旧居前的空地上,脸上藏不住的笑意,十米开外就是正在建盖的新居。
1993年,为了生计,李改焕父母来到布朗山开荒种茶。为方便茶园管理,在茶园边建盖起简易的住所,成为第一代茶农,这一住就是三十年。随父母来到布朗山时,李改焕还是个孩子。如今,李改焕和张保强的大女儿已经12岁,小儿子也已4岁。有如满山的茶树一般,他们一家早已扎根在布朗山的沃土里。
布朗茶山距离勐海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满山的茶树、翻腾的云海、清晨薄雾笼罩的茶园,令外乡人陶醉。但由于茶山上没有可供食宿的地方,前来观光的游客只能当天往返。
李改焕和张保强打算腾出几间空房,接待来茶山的游客,为他们提供简单食宿。"除去厨房和卫生间,还有六间房。我们的新房里,至少要留一间来作茶室,一间作客房。"对未来,李改焕一家满是憧憬。
高云飞说,茶农住房改造工程完工,茶农有了新居后,除了"靠茶吃饭"外,还能依托茶山旅游增加收入,生活将越过越好。
谈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张保强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政府的好政策,有基金会的帮扶,在茶山上也能住城里人同样的‘小洋楼’了,茶山空气这么好,欢迎你们多来走走,看看我们的变化。"
三十年前,他们是这里的异乡人;三十年后,他乡早已是故乡。随着云南省大益爱心基金会茶农住房改造工程的推进,布朗山采茶人正迎来更美好的新生活。站在初春的茶山上,阳光倾泻满山坡,未来的生活,会像满山的茶树一样蓬勃生长。(徐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