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京城万物新,金融护航正当时。在2025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启动“春风护万家”金融消保专项行动,以"风险防火墙+权益守护站"分享生动案例,为首都市民打造沉浸式金融安全课堂。
典型案例1:谨防“代理退保”风险
社会上一些不法中介利用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误解及对保险法律和条款不熟悉的情况,通过教唆、怂恿或诱骗消费者恶意投诉、伪造证据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要求全额退保,并通过签订代理协议,收取高额手续费,实则牟取非法利益,严重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温馨提示:
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产品。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银行卡、金融账户及保险合同等重要资料,切勿随意转交他人,防止被恶意利用或非法交易。委托他人代办退保时,应亲笔签署
委托授权书,明确授权范围及有效期;提供复印件时需注明使用范围及期限,避免信息滥用。
典型案例2:互联网保险购买莫轻心
王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XX健康险”广告,宣称“0免赔额、全额赔付、无等待期等”,随即通过广告链接支付保费投保。同年王女士因急性阑尾炎住院,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时被拒赔,理由为“未达到免赔额”。该平台经核实为无保险经纪资质的第三方中介,广告中“全额赔付、0免赔额”与实际条款中的免费额、病种限制严重不符。王女士因未核实平台资质、未留存合同文本,维权陷入困境。
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温馨提示:
保险消费者购买互联网保险时应阅读条款,不轻易被某些“吸睛”产品的宣传“噱头”误导。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消费者应评估自身保险需求,认真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谨慎防范高息诱惑,选择符合自身保险保障规划和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不要轻信保险产品“高息”宣传,避免遭遇非法集资骗局。
典型案例3:警惕“代理维权”风险
大学生小李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西餐厅兼职。某日其在校区附近遭遇交通事故,经交警部门认定肇事方承担全责。治疗期间,自称保险理赔代理机构业务员的张某主动接洽小李,承诺通过"专业操作"提高赔偿金额。年轻李某轻信其言,在张某诱导下签署代理协议并支付高额服务费,提交了包含伪造误工证明的虚假材料。保险公司审核中发现材料存在明显涂改痕迹,启动调查程序。经工作人员普法教育,小李深刻认识到虚构收入证明已涉嫌保险诈骗犯罪,主动撤回虚假材料并如实说明情况。
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温馨提示: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时,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需要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接受教唆、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人保财险北京市分公司将持续践行“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严格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风险提示与知识普及。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监管部门、行业伙伴及广大消费者,共同营造安全、透明、健康的金融消费环境。